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南外方山分校菜单式讲座纪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12-27浏览次数:1341

2018年12月26日下午,屋外冷雨濛濛,室内暖意融融,千人报告厅里,南外方山分校的老师们正专注地聆听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勇老师的精彩讲座。

 

南外方山分校,是一所全新的学校。年轻教师是新学校新事业建设的主力军,扎扎实实忙教学,勤勤恳恳带班级,也难免会有困惑和困难。如何把自己平时的所读所思所感形成文字、写成文章,如何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重视科研并有所成果,这是不少年轻教师的困惑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帮助和指导教师们专业成长,学校特邀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勇老师来讲学,就老师们关心的教育写作问题给大家以启发和指导。

 

 

吴老师首先与大家分享了他的成长经历。28年的教学生涯,4个成长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每一个阶段都因为不断读书、思考与写作而有明显的成长。吴老师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要有支点,要有重心,要有动力。尤其是不要因为熟悉而懈怠,不要因为满足而止步,要给自己创造陌生感,因为陌生会带使人充满窘迫与挑战,会让人的认识和理解不断解构和重建,会成为动力鞭策人永远走在路上。

 

 

吴老师用三个“一”概括了他的课程实践: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吴老师具体阐述了“童化作文”教学与研究十四年的轨迹:问题链——故事链——逻辑链,因为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善于思考并努力解决,于是产生了成系列化的作文训练与教学改革的研究:故事性写作、功能性写作、精准性写作、训练写作,每一个问题的产生都源于学生写作成长的需要。鲜活的事件,是写作素材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敏锐地发现故事,关注悄然生成的故事,甚至可以适时地创造故事。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儿童,都是故事的主角,都是课程的主体。吴老师从哲学观、故事观、融合观、知识观、功能观、适宜观等六个角度进一步阐述了“童化作文”课程建构的过程。

 

 

如何写,写什么,吴老师给全体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和指导。他认为,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历程,一段旅程,更是一段征程。写作,要有专业精神,要“聚精会神”,有“专业切口”,并要“一以贯之”。而要能写得出,必须要做得出,只有做得鲜活,才能写得生动。

 

 

青年教师的成长,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是自信。吴老师以一句形象的“野百合也有春天”来鼓舞青年教师们,不要因为年轻,因为积累少,而有畏难情绪。吴老师建议大家多多读书,要正确理解别人的话,融会贯通好别人的话,在积累中慢慢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要能够用别人的话来说自己的话,能在建立自己的逻辑框架时参照同类的研究成果,使自己的研究更进一步;有了前两个条件,才有可能说出自己的话,有自己的论点、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思辨、自己的成果。

 

 

吴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讲述精彩,既有经验分享,又有方法点拨,给老师们带来感性认识的同时,更带来理性的思考。

 

一个人,一辈子,专注执着地做一件事,便会创造一个世界。

 

    全体教师用热烈的掌声表达对吴老师的感谢! 

 

 

 

(教研管理中心  供稿)